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冷库总容积约2.5亿立方米,同比增长14.7%,增幅较上年度增长5.7个百分点。
据相关统计数据,2020年为冷链发展较好的一年,当年我国食品冷链物流需求总量为2.65亿吨,综合考虑我国冷库数据,我国食品制造业的库存周转次数约为6次,估算全社会冷库负荷(指冷库的平均满仓率,计算公式为(食品冷链物流需求量/食品库存周转次数)÷冷库总量x100%)为50.64%。据测算,2023年我国食品冷链物流需求总量尚不足2.6亿吨,则全年实际全社会冷库负荷低于50%。
从冷库运营的角度来看,低于50%的冷库负荷很难支撑第三方的冷链物流企业盈利,甚至连经营性现金流都难以为正。因此,近年来运营稳定、经营较好的多是掌握商流的“冷链企业物流”,其冷库的功能是为上游产品的周转提供配套服务;反之,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经营困难,若缺乏资金支持,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。
整理国内主要省市(港澳台地区除外)冷库具体供需情况,其中冷库饱和度(指当地冷库供应量可覆盖当地30天冷库需求的倍数)
从全国冷库供应分布的角度来看,山东、上海、广东、江苏、河南、辽宁等省市冷库供应量明显超过其他省市地区。从冷库饱和度的角度来看,全国各地区饱和度平均为1.89,即可保证本地居民56天的食品供应,排名前三的依次(从高到低)是上海、天津和北京,分别为7.02、5.54和4.92。上海港的冻品进口量约为全国的一半,不少冷库也作为进口后的一级仓库以及中转库使用,功能是辐射全国物流,因此有其特殊性。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的冷链仓储物流发展情况,人均冷库资源享有量很不平衡,不少地区冷库供应过剩,但部分地区的冷链资源又相对较少,这也是我国未来进行冷链布局调控的目的。
冷链物流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,其发展的背后有着多种驱动因素在起到推动作用,诸如冻品进口、线上生鲜消费、餐饮业等因素。本文筛选对冷链物流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分析。
(一)冻品进口及其影响因素
冻品进口是影响国内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,然而近两年冻品进口也受到较为严重的干扰,形成了对国内冷链物流的冲击。
2022年2月,国际油价及能源价格大幅上涨,间接导致我国国内居民生活成本剧增。我国控制 CPI指数的主要手段之一,即释放储备猪肉、打压猪肉价格、平抑食品类物价,缓解能源价格上涨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冲击。为抑制国内CPI的快速上涨趋势,自2022年11月以来,中央加强对储备猪肉的投放工作,生猪供给持续增加,猪肉价格在当月即由涨转降,后逐步下跌,直至 2023年出现不到10元/公斤的超低价格。在猪肉价格下跌的影响下,带动国内牛肉价格同向走低,根据2012—2022年国内牛肉与猪肉农批价格关联性分析,国内猪肉农批价格每降低1元,平均会带动牛肉农批价格降低1.079元。超低的国内肉类农批价格导致内外价差扩大,抑制了我国冻品肉类的进口,表现在近年来的冻品牛肉进口趋势减缓,冻品猪肉的进口量腰斩
在电商行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,国内冷链物流市场近10年迎来了较为快速的发展,市场规模也达到了4000亿元。然而,在近年来新冠疫情、俄乌冲突、美联储加息等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国内冷链物流同时承受了冻品进口量锐减、线上生鲜销售量断崖式下跌、餐饮行业发展受限等情况,导致2022—2023年的国内冷链物流跌至谷底。经测算,全社会的冷库平均利用率不足50%,不少冷链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的问题。未来中西部地区冷库供应量增长我国冷库供应量到 2025年可增加10%以上,到2030年可增加50%,届时冷库会进一步供大于求,普遍对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信心不足。
针对此问题,本文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,结果表明,若生鲜电商能够满足社会短期内消费降级的大趋势,线上生鲜消费按照2021年前的速度继续反弹若干年,以当前我国存量冷库容量测算,国内全社会的冷库平均利用率将超过70%,若不利影响因素全部消除,比如冻品进口量恢复,餐饮企业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恢复正常增速,冷链物流市场将得到快速发展,结合我国中长期的城镇化目标,最终全社会的冷库平均利用率将超过100%。
在实际业务中,一旦全社会的冷库平均利用率达到70%以上,则会造成热点地区一库难求的局面,进而导致冷库租金的挤压性上涨,从多维度促进冷链物流企业营运效益的提升。
为了解决可能的冷库供不应求的问题,以及考虑到我国冷链仓储资源东西部严重失衡的现实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以《“十四五”冷链物流发展规划》为代表的一系列未来支持冷链物流发展的方案与目标,未来的冷链物流发展重点在我国中西部地区,足够满足当外部不利因素消失后,未来的冷链物流市场的扩张需求。